
忘恩之心,揭露我們真正相信的是誰
人類有一種固執的習慣,就是只看禮物,而不顧送禮物的人。
古埃及人在富饒的尼羅河三角洲生活,因為河水每年都漫過河岸,使土地恢復生機。他們也明白陽光對作物生長的重要作用。他們創造了詳盡的神話賦予河流和太陽人格來解釋它們的周期。他們假定可以用祭物來賄賂它們,假定它們擁有給予或奪取生命的能力。他們沒有感謝土地、河流和太陽的創造者,而是崇拜太陽和河流。
今天我們對這種迷信毫不當真,但我們也常常把禮物和送禮人弄混。我們寄希望于自己的薪水,盡職盡責地為自己的生計服務,甚至為了事業而犧牲自己的婚姻和孩子,仿佛在用我們的孩子和婚姻獻祭。我們也忘記了,這一切背后創造者的身影。
原來驕傲是最大的障礙
《哈佛商業評論》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了“失敗領袖”的四個特征。他們變得獨裁、掌控別人、要求別人、不愿意接受別人的意見。隨著地位增高,他們變得越來越孤僻、傲慢自大,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對別人吹毛求疵,幾乎沒有人際關系。當他們受到挑戰時,他們就用威脅來恐嚇別人。
基督徒領袖的情況也不容樂觀。富勒神學院的領導學教授羅伯特·克林頓(Robert Clinton)曾研究了五百多位基督教領袖的一生,發現了一些發人深省的情形:只有略少于三分之一的宗教領袖表現良好,70%的人最終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向罪妥協,性、家庭和經濟方面的問題使許多人出軌。失敗的根源通常在于驕傲,領袖很少被問責或批評,他們已經習慣把問題歸咎于他人,并通過操縱下屬濫用權力。他們對自身的問題視而不見,為自己的不良行為辯護。
驕傲的人不能抬頭看上帝,也不能感謝祂。驕傲使我們不斷索取,以致對擁有的從不滿足。C.S.路易斯認為,這是一種反上帝的心態。而培養一顆感恩的心需要放下自己的驕傲,轉向謙卑的道路,不再依靠自己,為自己積累可以依靠的,而是學會依靠上帝,并常常向上帝感恩。對于今天的人來說,這聽起來似乎很可怕,因為我們的安全感許多時候就來自于掌控,放下掌控意味著一切都要憑信心。
雖然我們常說需要感恩,但卻會不自覺地活在忘恩之中。忘恩會成為一種讓人心硬的習慣。使徒保羅在《羅馬書》中闡明神藉著受造的次序向全人類顯明了祂自己之后,提到那些不虔不義的人,“他們雖然知道神,卻不當作神榮耀祂,也不感謝祂。他們的思念變為虛妄,無知的心就昏暗了。”不虔不義使我們忘記了神的創造,是對神自己的完全拒絕。
保羅這段話的核心是對忘恩之人的控訴。他們不以祂為神,也不感謝祂。保羅想讓我們明白,拒絕榮耀神和感恩是原罪的一種原始形式。操練感恩的一個很大的障礙就是驕傲。當我們專注于我們自己得著需要和享受,而不是上帝的時候,我們就很難去感恩。
驕傲的人無法憑著信心、靠恩典生活。我們可以落入一種名義上是基督徒的生活方式,但實際上更多的是與世界的價值觀有關的生活。我們的忘恩之心能揭露我們真正相信的是自己還是上帝?即使我們理智地知道,我們是被神的恩典所拯救的,但我們卻很難僅僅是依靠神的恩典而活,所以我們補充說:耶穌加上我的成就,耶穌加上我事業的成功。撒但不斷引誘我們認為自己在靈性上是自給自足的,以致可以不靠神而活,從而失去了向上帝感恩的心。
富足的假象使我們無法感恩
以色列人并不是憑借自己的聰明、勇氣和力量從埃及來到應許之地的。剛開始的時候,他們一經歷神跡就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并由衷地感謝贊美上帝。后來,當他們富裕的時候,卻忘記了是誰恩待他們。
摩西想警告他們:“你要謹慎,免得忘記耶和華—你的神,不守他的誡命、典章、律例,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你的;恐怕你吃得飽足,建造美好的房屋居住,你的牛羊加多,你的金銀增添,并你所有的全都加增,你就心高氣傲,忘記耶和華——你的神,就是將你從埃及地為奴之家領出來的。”
我們可以想象當時的以色列人聽了摩西的話翻白眼的樣子。一旦生活變得舒適,他們就變得自滿。富足的假象使我們無法感恩。在安逸的季節里,我們很容易從神那里溜走。
葛雷格·伊斯特布魯克(Gregg Easterbrook)廣受歡迎的著作《進步悖論:當人們感覺更糟時,生活如何變得更好》(The Progress Paradox:HowLife Gets Better While People Feel Worse),引用了美國人生活水平提高的例子。在物質生活顯著改善的同時,人們的內心生活卻在走下坡路:沮喪、孤獨和沮喪都比五十年前要嚴重得多。處方是什么?葛雷格勸我們停止關注自己,而是專注于感恩我們每天得到的祝福,專注于生活中真正重要的深層真相。
我們生命中深層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保羅說,我們是忘恩的人,不把榮耀歸給神,也不感謝祂。怎樣才能擺脫阻礙我們感謝贊美上帝的層層束縛?我們需要認識到自己并非富足、而是貧窮的真相。
使徒約翰曾經寫信給老底嘉一群富有的信徒。老底嘉在當時以其銀行業、紡織業和醫療中心聞名。在老底嘉教會成立之初,信徒們承認他們迫切需要一位救主。但漸漸地,他們的財富讓他們平靜下來,陷入一種錯覺。那些富裕的醫生、商人和婦女,穿著華麗的衣衫來到教會,他們注視著彼此華麗的衣飾,把目光放在世俗的物質品味上。今天,舒適的老底嘉人很適合出現在許多“高大上”的教會里。他們并沒有否認基督,但他們也不認為自己真的需要祂。
富有的老底嘉信徒沒有認識到自己實際上是貧窮的,基督對這些不溫不火的信徒說:“你自吹自擂:我是富足的,我已經發財了,我不需要從任何人那里得到任何東西;事實上你是個可憐的、瞎了眼的乞丐,衣衫襤褸,無家可歸。”(啟3:17,根據信息版圣經)
“這就是我碰壁受傷的原因”
在浪子的故事里,浪子蔑視他的家,浪費父親的錢財,走到了公元一世紀性、毒品和狂歡派對可以帶他去的地方。當他醒悟,哥哥的怒氣卻在弟弟歸家的那一刻釋放出來。哥哥若要回轉,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操練感恩的功課。他必須明白,他所得到的一切都是他不配得的,當他不再把父家的一切視為自己當得的,他就能心懷感恩之心,并珍惜回家的弟弟。
在狄更斯的《圣誕頌歌》里,冷漠自私的斯克魯奇最終成為感恩的人。在圣誕節的早上,斯克魯奇感恩能有第二次機會向別人傳遞分享的樂趣,而不是被他那致命的貪婪所詛咒。他穿著睡衣向窗外大喊,向嚇了一跳的路人贈送禮物。當我們真正看到自己的貧窮時,就會感恩自己所有的,并且愿意分享。我們吶喊歡呼,我們不再一樣了。
值得一提的是,“圣餐”一詞的希臘文詞根就是:感恩。當我們領受圣餐時,我們如此行是為了紀念祂。當我們想起那位代替我們死去的耶穌時,我們不禁驚奇地低下頭,心里涌起澎湃的感激之情。
《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安·福斯坎普(Ann Voskamp)的《一千次感謝》,最近在國內出版。書中的她是和丈夫一起經營農場的主婦,養著成百上千頭豬。她也是7個孩子的母親,生活的重擔壓使她無法感恩。妹妹的早逝使他們一家對神心生埋怨。但她最終認識到,人類唯一真正的墮落,是不知感恩地活在一個不知感恩的世界。
“如果洗衣服是為了七個孩子,我就覺得自己應當受到感激,于是煩惱的風暴襲來,閃電擊碎了喜樂。然而當基督成為事情的核心,當洗碗、洗衣、做家務都成為我對祂的感恩之歌時,喜樂的甘霖便從天而降。熱心服事基督就使我們成為所有人忠心的仆人。心靈之眼注視著神,雙手永遠只為耶穌洗腳——身體筋骨便會唱出喜樂,工作也會回歸最純粹的狀態,即感恩。工作變成了敬拜,變成了感恩的儀式。”
安認為,把手上的工作視為感恩向神獻上,神跡便會發生。書中引用道:“每當人成為事情的核心,他也就成了風暴中心。一旦你認為服侍的是人,就會開始覺得別人因你的勞苦而對你有所虧欠……你會期待回報,謀求掌聲。”
安總結道:“不知感恩、忘恩負義,這是墮落。人類不滿足于神白白賜予的一切。這就是我碰壁受傷的原因:不懂感謝。所以,要尋找伊甸園、尋找天堂的豐盛,我必須摒棄忘恩的心態,拋卻不知感恩而遍體鱗傷的生活,去把握恩典,掌握感恩的生活態度。”
感恩不只是在苦難后才會領悟的
在保羅看來,感恩也是需要操練的靈性紀律。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是必要的,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要藉著環境操練感恩。保羅從被毆打中、赤身露體中、監獄中學會了在任何情況下都感到知足的秘訣,就在于對上帝已經給我們的一切感恩。
“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饑餓;或有余,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秘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這個秘訣可以總結為:歸榮耀給神,不忘感謝祂。
感恩并不只是在劫難之后才會領悟的心態,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活出的生活方式。一旦我們藉著感恩的心生活,我們就能行動起來,繼續融入神的恩典之中。耶穌說,我們藉著順服祂,遵守祂的誡命,就會常在祂里面。要做到這一點,最簡單的方法之一,也是經常被忽視的方法,就是藉著身邊的一切參與永遠的感恩對話。我們可以藉著神所創造的一切,進入感恩的生活。
值得的感恩事情有大有小。甚至可以說,在任何事情當中我們都能找到感恩的理由,這種生活中感恩的小習慣會產生巨大的果效。我們會發現,越練習感恩,就越想感恩。每天向上帝表達謝意的習慣就像一副鏡片,能提高我們的視力。我們感謝得越多,看到的就越多;我看到的感謝越多,最后贊美上帝的也就越多。感謝上帝這個簡單的習慣變成了一個梯子,讓我們攀登到高處,并生活在一個新的境界中。
感恩釋放了滿足于當下的自由,而不是擔憂未來或后悔過去。因此,一個人的注意力不僅可以更敏銳地感知到屬靈上的祝福,還可以更敏銳地感知到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品嘗、觸摸、聽到、看到、聞到的物質享受。公園中新割的草的味道、陽光穿過烏云、孩子們燦爛的笑容、妻子在廚房中的炒菜聲……
當我們專注于送禮人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張開雙手握住他的禮物,盡情地享受它們,享受當下的快樂,但如果它們被拿走了,我們也能保持平靜。大多時候,人在健康的禮物被拿走的時候,很難參與感恩的生活。但我們卻在許多病中肢體的見證里看到感恩的力量。
每天感恩,彼此提醒要記住祂的恩惠。這一點尤其重要,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日常價值觀誘使我們貪婪地將自己與擁有更多的人進行比較的環境。感恩不是一頓火雞大餐,而是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要不斷向祂稱謝的習慣。存著感恩的心,享受神的同在,以及祂所給予的一切,是與祂保持連接的秘訣。
最新文章
- · 神得榮耀的布道會
- · 一個師母的自省:我和孩
- · 基因編輯,最大的危險正
- · 家與煙火,或詩與遠方?
- · 如何面對領袖危機?——
- · “我祝你不幸并痛苦”
- · 苦難中,上帝 你在哪里
- · 如何看待茂縣泥石流事件
- · 大學開設“戀愛課”,找
- · 有多少謊言在編織我們的
- · 《感覺身體被掏空》聽哭
- · 歐洲華人基督徒如何看恐
- · 如何預約自己的美好告別
- · 路德是誰呢?又活出了什
- · 妻子出軌后,破鏡能重圓
- · 蓋棺掩卷,長夜未央,中
- · 全球癌癥數據出爐,在談
- · 當你比別人奇怪時
- · 高考給人一樣的難題,上
- · 當死亡成為一種召喚
圖文文章
熱點推薦
- · 完美的配偶不會使你變得完美
- · 一封刺進我心房的情書……
- · 從蒙福到祝福
- · 為什么男人需要被尊重?女人
- · 敬畏生命,活出基督--密林圣
- · 禱告來的幸福婚姻
- · 一位18歲青少年的見證
- · 你愿意與我“有難同當”嗎?
- · 日本為什么成為“福音硬土”
- · “可不可以跟不信的人結婚?
- · 你們要去
- · 我們的工作雖然辛苦,卻能榮
- · 我的信仰人生
- · 牧養神的羊